一旦被確診為結直腸癌,會給一個家庭帶來沉重打擊,所以,也不斷會有人問:
結直腸癌如何才能早期發現?
結直腸癌是否會有徵兆?
結直腸癌高發人群主要有哪些?
近日,《中國體檢人群結直腸癌及癌前病變白皮書(2020年版)》指出,結直腸癌是我國高發癌症,2015年,中國新發患者38.8萬例,死亡約18.7萬例。換言之,平均每10分鐘,約7人被診斷為結直腸癌,約4人因此去世。
這一數據的發布為大眾敲響了警鐘:加強對結直腸癌的早期篩查已經變得尤為重要。
中華預防醫學會腫瘤防控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趙平教授也指出,在所有腫瘤的早診早治項目中,結直腸癌檢出率最高。40歲以下的人群進行腸道疾病的早期檢測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。
早期結直腸癌患者有報警信號嗎?
結直腸癌是一種癥狀隱蔽的癌症,因此,早期結直腸癌患者可以顯示無癥狀,即使有臨床癥狀,往往也因與其他良性肛腸疾病相似而被忽視。
在臨床上,常見有患者便血數月而以為是痔瘡而不去醫院看醫生。也有患者在當地醫院按照痔瘡的治療方式治療數月後沒有明顯好轉,進而轉至上級醫院檢查,而此時卻發現已是結直腸癌晚期。因此,了解結直腸癌的報警信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。通常有以下六種徵兆:
一是,糞便帶血。糞便帶血又不能用痔瘡解釋。結直腸癌的早期病變僅限於黏膜,可無癥狀,或僅有排便習慣的改變。當腫瘤生長到一定程度時,即可出現便血,黏附於大便表面;
二是,粘液便和膿血便。癌腫破裂時,大便中常常帶有鮮紅或暗紅的血液和黏膜,且糞血相混;
三是,排便習慣改變。大便次數由原來的每天一次變成兩三次,每次大便完畢後由大便不盡的感覺;
四是,腹瀉與便秘交替。如果有這一癥狀,就可能是因腫瘤的生長影響了腸道的正常生理功能,就應該考慮癌變的可能;
五是,腹痛、腹脹。結直腸癌患者因腸道梗阻會出現腹脹、腹痛,其中腹痛發生率比較高。疼痛部位多在中下腹,程度輕重不一,多為隱痛、脹痛;
六是,貧血、消瘦。隨著病情加重,患者可出現消瘦、乏力、貧血及發熱,甚至出現惡病質,並常伴隨著疲勞和體重驟降,與便血、攝入不足以及消耗過多有關。
哪些人是結直腸癌高發人群?
根據國家癌症中心與美國SEER的統計數據顯示:中國結直腸癌5年生存率為56.9%,美國結直腸癌5年生存率為64.6%。與美國相比,我國結直腸癌5年生存率較低。
隨著結直腸癌發病率的逐步上升,臨床發現,結直腸癌具有家族聚集性。例如,有患者因結直腸癌晚期去世,而患者的父母、姐姐、弟弟也因結直腸癌去世。
也就是說,如果在某一個家族中發現一個結直腸癌患者,那麼,與他有血緣關係的親屬發生結直腸癌的概率是如同人的2-3倍。這就是結直腸癌高發人群。
除此之外,還有哪些人也有結直腸癌的患病風險?
第一,結直腸癌高發區(如浙江、上海、江蘇)的40歲以上中老年人群。年齡越大,結直腸癌的發病率越高;
第二,有結直腸癌癌前病變者。結直腸癌的癌前病變包括接直腸息肉、潰瘍性結腸炎、克羅恩病、結腸血吸蟲病、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腸癌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;
第三,結直腸癌手術治療後患者。術後第一年進行1次結直腸癌檢查,如正常,3年後再複查;再次複查仍正常者,可每5年進行1次腸鏡檢查。任何一次檢查發現腺瘤,都需要引起重視;
第四,炎症性腸病(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)、有腸道癥狀者及盆腔接受過放射治療的患者。
需要再三提醒的是,上述高危患者如果出現不良癥狀和反應,應及時到醫院進行進一步檢查,以排除結直腸癌的可能。
結直腸癌如何實現早期發現?
談及結直腸的診斷,則不得不提及腸鏡檢查。這是目前最直觀、最能準確反應腸道情況的檢查手段。
腸鏡檢查主要可以利用一條可彎曲,末端裝有一個光源帶微型電子攝影機的纖維軟管(長約140cm),由肛門逐步進入大腸,來檢查大腸各部位病變。
它可完整、清晰地觀察整個腸道內部,並能對可疑部位進行拍照、錄像、取組織等操作。
不過,受到醫療資源、醫療條件、適應證等因素的影響,腸鏡的篩查普及度有限,進而,體格檢查、大便隱血、腫瘤標誌物、消化系統X線造影、CT模擬結腸鏡、血常規、糞常規、肝腎功能、CT磁共振等輔助手段也成為發現結直腸癌的主要手段。
大便隱血檢查也是重要的篩查手段,無痛無創,只需取一點稀釋的糞便就可以進行。如果隱血陽性,則認為是腸癌高危因素,應及時進行腸鏡及其他必要檢查明確診斷;
腫瘤標誌物是腫瘤組織分泌到血液中的一類分子,腸癌相關的主要有癌胚抗原CEA和糖抗原CA19-9。一般認為,腫瘤標誌物異常升高不一定提示患有腸癌,但也屬於高危因素;
鋇劑灌腸X線檢查將硫酸鋇從肛門注入腸道,使得腸管病變更容易在X線下觀察到,但1cm以下的小病變很難看出來,而且無法取組織活檢,正在逐漸被內鏡替代。
當下,結直腸癌早期篩查手段有限,建議高危人群至少5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,並結合大便隱血檢查、腫瘤標誌物等輔助手段,將結直腸癌扼殺在萌芽階段。
經常放屁是腸癌的預警嗎?醫生說:這6個癥狀才是腸癌信號
一旦被確診為結直腸癌,會給一個家庭帶來沉重打擊,所以,也不斷會有人問:
結直腸癌如何才能早期發現?
結直腸癌是否會有徵兆?
結直腸癌高發人群主要有哪些?
近日,《中國體檢人群結直腸癌及癌前病變白皮書(2020年版)》指出,結直腸癌是我國高發癌症,2015年,中國新發患者38.8萬例,死亡約18.7萬例。換言之,平均每10分鐘,約7人被診斷為結直腸癌,約4人因此去世。
這一數據的發布為大眾敲響了警鐘:加強對結直腸癌的早期篩查已經變得尤為重要。
中華預防醫學會腫瘤防控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趙平教授也指出,在所有腫瘤的早診早治項目中,結直腸癌檢出率最高。40歲以下的人群進行腸道疾病的早期檢測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。
早期結直腸癌患者有報警信號嗎?
結直腸癌是一種癥狀隱蔽的癌症,因此,早期結直腸癌患者可以顯示無癥狀,即使有臨床癥狀,往往也因與其他良性肛腸疾病相似而被忽視。
在臨床上,常見有患者便血數月而以為是痔瘡而不去醫院看醫生。也有患者在當地醫院按照痔瘡的治療方式治療數月後沒有明顯好轉,進而轉至上級醫院檢查,而此時卻發現已是結直腸癌晚期。因此,了解結直腸癌的報警信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。通常有以下六種徵兆:
一是,糞便帶血。糞便帶血又不能用痔瘡解釋。結直腸癌的早期病變僅限於黏膜,可無癥狀,或僅有排便習慣的改變。當腫瘤生長到一定程度時,即可出現便血,黏附於大便表面;
二是,粘液便和膿血便。癌腫破裂時,大便中常常帶有鮮紅或暗紅的血液和黏膜,且糞血相混;
三是,排便習慣改變。大便次數由原來的每天一次變成兩三次,每次大便完畢後由大便不盡的感覺;
四是,腹瀉與便秘交替。如果有這一癥狀,就可能是因腫瘤的生長影響了腸道的正常生理功能,就應該考慮癌變的可能;
五是,腹痛、腹脹。結直腸癌患者因腸道梗阻會出現腹脹、腹痛,其中腹痛發生率比較高。疼痛部位多在中下腹,程度輕重不一,多為隱痛、脹痛;
六是,貧血、消瘦。隨著病情加重,患者可出現消瘦、乏力、貧血及發熱,甚至出現惡病質,並常伴隨著疲勞和體重驟降,與便血、攝入不足以及消耗過多有關。
哪些人是結直腸癌高發人群?
根據國家癌症中心與美國SEER的統計數據顯示:中國結直腸癌5年生存率為56.9%,美國結直腸癌5年生存率為64.6%。與美國相比,我國結直腸癌5年生存率較低。
隨著結直腸癌發病率的逐步上升,臨床發現,結直腸癌具有家族聚集性。例如,有患者因結直腸癌晚期去世,而患者的父母、姐姐、弟弟也因結直腸癌去世。
也就是說,如果在某一個家族中發現一個結直腸癌患者,那麼,與他有血緣關係的親屬發生結直腸癌的概率是如同人的2-3倍。這就是結直腸癌高發人群。
除此之外,還有哪些人也有結直腸癌的患病風險?
第一,結直腸癌高發區(如浙江、上海、江蘇)的40歲以上中老年人群。年齡越大,結直腸癌的發病率越高;
第二,有結直腸癌癌前病變者。結直腸癌的癌前病變包括接直腸息肉、潰瘍性結腸炎、克羅恩病、結腸血吸蟲病、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腸癌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;
第三,結直腸癌手術治療後患者。術後第一年進行1次結直腸癌檢查,如正常,3年後再複查;再次複查仍正常者,可每5年進行1次腸鏡檢查。任何一次檢查發現腺瘤,都需要引起重視;
第四,炎症性腸病(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)、有腸道癥狀者及盆腔接受過放射治療的患者。
需要再三提醒的是,上述高危患者如果出現不良癥狀和反應,應及時到醫院進行進一步檢查,以排除結直腸癌的可能。
結直腸癌如何實現早期發現?
談及結直腸的診斷,則不得不提及腸鏡檢查。這是目前最直觀、最能準確反應腸道情況的檢查手段。
腸鏡檢查主要可以利用一條可彎曲,末端裝有一個光源帶微型電子攝影機的纖維軟管(長約140cm),由肛門逐步進入大腸,來檢查大腸各部位病變。
它可完整、清晰地觀察整個腸道內部,並能對可疑部位進行拍照、錄像、取組織等操作。
不過,受到醫療資源、醫療條件、適應證等因素的影響,腸鏡的篩查普及度有限,進而,體格檢查、大便隱血、腫瘤標誌物、消化系統X線造影、CT模擬結腸鏡、血常規、糞常規、肝腎功能、CT磁共振等輔助手段也成為發現結直腸癌的主要手段。
大便隱血檢查也是重要的篩查手段,無痛無創,只需取一點稀釋的糞便就可以進行。如果隱血陽性,則認為是腸癌高危因素,應及時進行腸鏡及其他必要檢查明確診斷;
腫瘤標誌物是腫瘤組織分泌到血液中的一類分子,腸癌相關的主要有癌胚抗原CEA和糖抗原CA19-9。一般認為,腫瘤標誌物異常升高不一定提示患有腸癌,但也屬於高危因素;
鋇劑灌腸X線檢查將硫酸鋇從肛門注入腸道,使得腸管病變更容易在X線下觀察到,但1cm以下的小病變很難看出來,而且無法取組織活檢,正在逐漸被內鏡替代。
當下,結直腸癌早期篩查手段有限,建議高危人群至少5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,並結合大便隱血檢查、腫瘤標誌物等輔助手段,將結直腸癌扼殺在萌芽階段。